因為有激情
在被問到“2013年你最開心的一件事是什么”這個問題的時候,劉文清不假思索地說,肯定是國務院發布《綠色建筑行動方案》這件事了。
1月1日,國辦發〔2013〕1號文件轉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制訂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在該方案圈定的重點任務中,包括加快綠色建筑相關技術研發推廣,大力發展綠色建材,推動建筑工業化的內容。
“為什么今年不會再有比這個更讓我高興的事了?因為這個方案會推進建筑工業化被政府和市場廣泛接受,市場會隨之為我們打開,這讓我看到了盈利的曙光。”劉文清說,你不是問我8年中,有沮喪的時候嗎?怎么沒有,太多了!尤其是前期,風險非常大,技術不成熟,你要研究就要花錢,而且短期內你還看不效益。研發一年,到年底一看,錢支出去了,卻沒有收入;再研發一年,還是沒有收入;一直到2012年,總算有所改觀,但還是沒有利潤,因為規模不夠。你不是問我8年中,有人勸我放棄嗎?怎么沒有,太多了!團隊里有人勸我放棄,說太難了;省里、部里都有領導勸我說,這條路太漫長了,你是個民營企業,你這點錢投進去一點動靜都沒有,這樣下去不行啊。
但他從來沒想過要放棄。他說因為他是做這個行業的,知道工業化的價值在哪里,知道它的前景在哪里。而且他堅定地認為,自己一定會成功。因此他把建筑公司、商砼公司、開發公司賺到的錢,都投到建筑工業化這邊來。
2009年,宇輝建筑工業化技術的核心——預制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結構體系,以安全可靠性高、經濟實用性強、成果屬國內首創的優勢,獲得黑龍江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科技成果一等獎。這一技術體系,還被納入由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主持起草的《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國家標準,獲得行業認可。2010年3月,宇輝新型建筑材料公司被住建部正式批準為“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
更深入的技術成長來自實踐層面。2010年,宇輝與哈爾濱保利公司合作建設的洛克小鎮14號樓、保利公園40號樓,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最高樓為18層。而現在,已經有多棟工業化建造的33層住宅樓,竣工入住。
從18層到33層,從兩棟樓到十余個項目,在宏觀體系與微觀細節之間不斷完善的建筑工業化技術規范,讓宇輝成為行業實踐邁入深化通道的一個范本。
2012年4月,對技術極為自信的宇輝,甚至發布了宇輝版“第五代集成住宅”標準,對工業化建筑的安全耐久、節能保溫、防水防滲、低碳環保等內容,發出自己的聲音。
現在,政策通了,曙光在前。然而劉文清仍然感到不輕松,作為新興產業,行業利潤率較低一直是困擾建筑工業化發展的核心問題;更讓他無奈的是,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其實對此心知肚明,卻無法推動這一行業的稅制改革。
不過這些負面情緒顯然難以動搖劉文清的決心,他說,困惑、挫折、打擊、懊惱,什么都無法阻止他將建筑工業化進行到底的信念。“因為有激情在,所以就有超能量的發揮。”他說,從第一天研發這個東西開始,他就一直很享受這個艱苦的過程。
“我這一輩子,建筑業就是我的命。它是我從事的第一個行業,也是我從事的最后一個行業——我也不會做別的。我常常問自己,我到底能為這個行業做點什么?這個星球因為有我,會有什么不同?”劉文清說,他要挖掘自己最大的潛能,繼續奮斗。
30年前扛著一卷行李,拎著鍋碗瓢盆,一路叮叮當當背井離鄉去做泥瓦工的劉文清,不會想到30年后的今天,他的日程會排得這么緊:早上7點去工地視察,9點回到辦公室聽企業匯報,10點接待客商來訪,中午安排與投資商共進午餐,下午接待外省考察團、拍照,晚上乘飛機去合肥……
他每周都要乘坐飛機飛來飛去,我們約定的拍照地點也從哈爾濱改到合肥,再到武漢,最后換到北京。
建筑工業化是劉文清現在工作的重心,也是他的事業。所謂建筑工業化,是指通過現代化的制造、運輸、安裝和科學管理的大工業的生產方式,來代替傳統建筑業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半手工半機械的生產方式。它的主要標志是建筑設計標準化、構配件生產工業化、施工機械化和組織管理科學化。
其實沒必要死摳書本上的定義。簡單地說,建筑工業化就是把樓體的絕大部分都在工廠里制造出來,然后運到施工現場,直接拼裝完成即可。有人比喻說這種建筑方式就像搭積木,而劉文清的比喻是,用組裝汽車的方式建造樓房。
現在,劉文清旗下的宇輝集團在哈爾濱、沈陽、合肥、北京、武漢等地,均建有工廠。這些持續投入8年后結出的果實,讓他在享受建筑工業化市場小試牛刀成功快感的同時,也成了“空中飛人”。
劉文清從事建筑業30年,2005年介入建筑工業化技術,成為他事業的分水嶺。在他的合作伙伴看來,2005年以前,他的事業發展一直呈現按部就班、穩步發展的態勢,“最主要的是靠譜兒”。
“杰出農民工”
劉文清是湖北孝昌人。因為家鄉地處大別山區,家境貧寒的劉文清從初中開始,就一邊讀書一邊做點小買賣,補貼家用。那時候,故鄉的山村交通不便,他和哥哥騎車幾十公里,去臨縣采購貨品,運回叫賣。即便如此,貧寒之家依舊無力擔負兄弟二人繼續求學。
1983年,高一學生劉文清輟學,和哥哥一起做了建筑工人。孝昌是湖北有名的建筑之鄉,1986年春,兄弟二人隨幾萬孝昌建筑工人一起,北上哈爾濱務工。劉文清所在的工程隊,主要做樓房裝修工程。因為技術過硬、頭腦靈光、做事認真,1989年劉文清就成了小包工頭,開始領著一幫家鄉的小兄弟,在哈爾濱打拼。
1994年,劉文清開始獨立承攬工程。他承包工程有兩個特點,一是工程質量好,按期完工,二是他做包工頭不拖欠工人工資。哈爾濱地處嚴寒地帶,施工期短,天氣惡劣,包工頭劉文清干活利落、工程質量好、工期有保證,又體恤工友,這讓他手上的工程不斷,工友們也愿意與他合作。
劉文清故鄉的政府網站這樣寫道:他是孝昌最早一批到東北從事建筑勞務的打工仔,從革命老區走出去的他,任勞任怨,吃苦耐勞。2000年,經過十多年摸爬滾打,曾被東北人稱作“盲流”的他成立了黑龍江宇輝建筑有限責任公司。經過幾年的辛苦勞作與拼搏,企業在東北建筑市場牢牢站穩了腳跟,躍身成為黑龍江省優秀建筑施工企業之一。
接下來的故事是,2003年前后,湖北宇輝建設集團成立,黑龍江宇輝房地產、宇輝商品混凝土等公司相繼成立。2003年12月,黑龍江宇輝晉升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壹級企業,公司也先后獲得哈爾濱市安全生產“金杯獎”先進單位、建筑施工十佳企業以及黑龍江省建設系統優秀施工企業等多項榮譽稱號。
2007年12月,房地產商劉文清獲得“首屆黑龍江省十大杰出農民工”稱號,并獲2000元獎勵。對于這個榮譽,他一點也不排斥,“建筑工人的確是我的第一職業,我也喜歡這個職業”。他一直認為,自己作為農民工的本色沒變。
宇輝合肥項目的經理發現,他一來合肥,沒過兩天就會去一次工地。有時候去了,還會到農民工中間去,和他們交流。農民工誰干活干得漂亮,他會獎勵;做得不好的,他會親自示范怎么才能做好。
2002年,哈爾濱房地產市場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此時越做越大、越做越順的劉文清卻第一次感覺到行業紅火背后的隱憂。這種隱憂來自80后的工人群體。這一年,劉文清帶著一群來自老家的農民工,一舉中標哈爾濱車輛廠改造項目——愛建新城——地下商業街工程。對于這個工程,劉文清寄予厚望,他希望借此染指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建筑工程魯班獎”。
由于項目開工晚,又趕上雨季,急需搶工程,因此他就要求工人加班加點趕工。對于這一點,60后、70后的工人能理解,也能執行,但80后的看法就不同。80后的工人不希望那么辛苦,不想加班,他們要休息,要尊重。“他們勉強趕出來的工程,質量無法達到規范的要求。我說不合格,他們立刻就說,你看別人那里的質量比這里差多了,都照樣給這個工錢。于是他們就走掉了。”劉文清說,工程做完后,沒有如愿拿到“魯班獎”。失望之余,他開始思考80后的建筑工人,發現這個群體將越來越無法滿足建筑這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實際所需。
90后還會有人選擇做優秀的建筑工人嗎?我們該怎么辦?建筑業該怎么辦?對工程質量近乎偏執的劉文清,帶著這些疑問和憂慮,繼續蓋房、售樓。
建筑業革命
2005年秋天的一個午后,劉文清和一個朋友在哈爾濱某酒店里愉快地喝茶。“結束出來后,我一眼就看到了愛建新城,它一下子就勾起我痛苦的回憶。”讓他沮喪的是,三年前困擾他的問題,依然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走在路上他就想,跟建筑工人提的要求,施工現場做不到,你要做一個質量過硬的工程,工人卻不給力——要是能把樓房的主體都搬進工廠里生產,那該多好啊。這個一瞬間產生的念頭,他自認為很瘋狂,但根據經驗又認為可以嘗試。
此后近一年的時間,他都在思考該怎么做。劉文清的個性是一件事情如果還沒想成熟,就不愛和別人交流,他擔心人家笑話他這是在狂想,不靠譜。此間,劉文清“全能建筑工”的經歷起了作用:“思考那一段,就覺得有了自己的辦法。建筑工地任何工種我都干過,工法我也熟悉,把整體的現場澆注如何搬到工廠制造,再運回到現場進行裝配,我想我有了自己的辦法。”
2005年8月,宇輝新型建筑材料公司相繼在湖北孝感和哈爾濱成立。劉文清借此進入研發領域,與他做建筑工人、建筑公司或開發商時按建筑圖紙進場施工不同,建筑工業化當時在哈爾濱,乃至中國,一切都需從零開始。而用從零開始形容當年的劉文清,同樣貼切。事實上,當時萬科地產和長沙遠大都已在做相關的研究,但從不上網的劉文清并不知道這些。
他首先就找到哈爾濱工業大學,一打聽才知道,整個教師隊伍中沒人搞過這個東西。后來輾轉找到土木工程學院的姜洪斌博士,幾次深入的交流后,雙方決定一起來研發這個項目。項目還得到哈工大的全力支持,不僅提供實驗室和實驗設備,還先后選調十幾個研究生協助項目的研發。
建筑工業化1968年由日本提出,此后,這項技術在日本逐漸成熟并占據建筑市場5%的份額。2007年,宇輝研發團隊出訪日本。幾番考察下來,他們發現日本的工業化體系成本太高,其高昂的造價并不適合中國國情。中國的建筑需要經濟性,住宅還是剪力墻體系,團隊最后定調:自主研發預制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結構技術體系。
從2005年至今,宇輝依托哈工大的科研力量,瞄準建筑工業化發展方向,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之路,投入研發經費近億元,研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PC裝配式剪力墻結構技術,其裝配率高達90%以上;累計獲得67項國家專利及獎項,正在申報的專利還有100多項。
“劉文清是個很有韌勁、很執著的一個人。他認準的事,就一條道走到黑。”在姜洪斌教授看來,10年的研發之路遇到的困難特別多,但有宇輝資金的支持,有劉文清“全能建筑工”的實踐經驗,研發過程基本沒走彎路,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關都被一一克服。要說研發過程遇到的難題,也真有,那就是實驗室不夠用。哈工大土木工程學院的實驗室,在中國建筑業舉足輕重,很多人都要在那里做實驗,因而非常緊張。宇輝有幾百個實驗等著做,卻排不上班,團隊后來干脆把實驗室寒暑假的空擋都利用上,加班加點地做實驗,仍然不夠用。
宇輝的研發先是以工法為主,接下來就是申報專利,做設計,做產品,進入實驗室做實驗,然后是做論證,做機理分析,撰寫論文。成果出來后,還要進行學術交流、觀摩、研討,進行內容微調,最后形成自己的標準。在研發的每一步,劉文清都不做旁觀者,他不但以自己的實踐經驗為研發提供幫助,還通過廣泛閱讀有關書籍,為團隊提供智慧動力。
截止目前,宇輝已經在黑龍江、湖北、安徽、上海等地均建成住宅產業化基地工廠,未來還將在更多的城市推廣住宅產業化。
他的助理發現,劉文清先后從日本買回70多本建筑工業化的專著,仔細研讀。因為不懂日語,他甚至聘請了一位日語翻譯,為他精確地理解技術專著提供幫助。
與很多高校的技術研究成果最終僅限于發表論文不同,宇輝投資技術研發,從一開始就為了生產。在劉文清的要求下,團隊按施工的現實要求,研發出與技術體系相配套的構件設計、預制、裝配和施工工藝,主編了《預制混凝土剪力墻結構技術規范》省級地方標準;在此基礎上,又整合企業內部資源,完善產業鏈,在開發建設的住宅工程項目中基本實現住宅設計標準化,構件生產工廠化,現場施工裝配化,結構、保溫、裝飾一體化的工業化生產方式。
宇輝形成的這一套完整的產業系統,效益十分明顯。公司現有工廠的自動化生產線,其每天澆筑量相當于現場施工7-30倍工人的澆筑量;而像組裝汽車一樣建造樓房,施工效率從過去240人7天一層樓,提升到現在70人5天一層樓。
“建筑工業化是建筑業的一場技術革命,它必將引領建筑業朝著一個全新的模式去發展。”姜洪斌教授認為,宇輝用建筑工業化的方式建成的國內面積最大、高度最高的項目,已經證明了它具備建筑設計標準化、生產工廠化、裝配機械化的創新能力。
宇輝的成功,更像一個中國式的隱喻:如果宇輝的建筑工業化真能引發一場產業革命,那就是一場農民工發起的革命,而且是一場屬于農民工的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