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夢想。
對于禾牧家庭農場創始人熊新元來說,他最初的夢想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幾番起落的熊新元實現了人生最初的夢想之后,又萌發了一個新的夢想——建設好自己的家鄉,讓家鄉還沒脫貧的父老鄉親一起脫貧致富,為建設美麗和諧新農村盡一份自己的責任和力量。
熊新元老家是孝感市孝南區祝站鎮迎春村二組寶林砦,他個頭高大,英俊瀟灑。1989年初中畢業后因家境貧寒,不得不輟學去十堰跟人學做服裝生意,當年在十堰做服裝生意時條件異常艱苦,一沒太多本錢,二沒多少經驗,全賃自已那種敢闖的勁頭,做過服裝經銷、市政基礎建設工程,經過長達30年的摸爬滾打,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14年下半年,回村籌備創辦禾牧家庭農場。十堰的服裝生意他交給妻子打理。
祝站鎮迎春村,地處祝站鎮北部,隔黃孝河與武漢市黃陂區相鄰,全村共有灣組6個,人口1876人,463戶。這里是孝南區祝站鎮建檔立卡的重點貧困村,現有貧困戶44戶,貧困人口103人,因為地處丘陵,土地貧瘠,人們大多外出打工,八成田地撂荒。作為土生土長的迎春村人,看到家鄉荒廢的土地、貧困的現狀,讓在外見過世面的熊新元覺倍感痛惜。他思考能有什么辦法能夠幫助改善家鄉的面貌,幫助父老鄉親脫貧奔小康。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聽了農業專家的建議,就想著回村搞生態循環的綜合家庭農場,種養結合,不僅能有效利用村里的土地資源,還能促進農戶增收,提高村集體經濟效益。
2015年3月,孝感市禾牧家庭農場正式注冊成立!昂獭笔呛堂绲暮,“牧”是放牧的牧,從字面上看,就是種植養殖結合的含義。農場經營理念是“生態、循環”。農場流轉了村里的土地500畝,主要經營農作物、苗木種植和畜禽養殖,F種植竹柳400畝,黑斑蛙養殖基地180畝,現代自動化循環生豬養殖場5000平方米。
記者慕名而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標準化的養豬場,周邊是一片片竹柳。豬場有5000頭規模,工廠化養殖,基本聞不到異味。豬場后面修建有兩口1500立方米體量的沼氣池。
竹柳林蔥蔥郁郁,排列齊整!斑@兩人多高的竹柳,是去年栽插的。這種樹喜歡濕地,耗水耗肥,生長特別快,7年就可以成材,是造紙的上好原料,每噸賣到1300元。7年生長周期,一畝收入可有三四萬元!毙苄略榻B。
辦豬場,最令人頭疼的是糞水處理。而熊新元養豬與耗水耗肥的竹柳種植配套,實現了化害為利。
“沼氣池里的沼液用灌車通過100多米長的管子,直接輸送到竹柳地里,很省事!毙苄略f。
“豬糞-沼液-竹柳”,這只是禾牧農場循環農業的模式之一。熊新元又帶我們參觀蠅蛆房與黑斑蛙養殖基地,感受豬糞育蠅蛆、蠅蛆喂青蛙的“豬糞—蠅蛆—黑斑蛙”循環農業另一種循模式。
蠅蛆房緊挨著豬場,一邊是繁殖的種蠅間,一邊是育蛆的糞床室。蛆吃豬糞,長大后篩出來喂青蛙。培育過蠅蛆的糞渣倒進沼氣池,轉化為沼氣、沼液。
種蠅采用過期的牛奶和奶粉來喂食。這種蒼蠅的繁殖能力非常強,3天即可產卵,卵6天就可化蛹。
黑斑蛙基地在農場東邊的低洼處,有15畝面積。只見水面上覆蓋著羅網,周圍砌有圍墻。打開圍門,我們一進去,從水邊草叢里蹦出好多青蛙來,“撲通、撲通”紛紛躍入水池中。
熊新元說,黑斑蛙從湖南引進,但其實是一種本土蛙,目前在武漢的批發價是每斤23至28元,供不應求。一畝水面毛收入可達4萬元。
熊新元打算再增加50畝青蛙養殖面積,“在竹柳園里挖水池套養。竹柳喜濕,青蛙喜陰,是一種雙贏的生態模式!
熊新元說,他起初搞種養綜合的家庭農場,也是聽了農業專家的建議。種養結合,通過高標準建立健全糞污治理設施,采取種養結合的模式,發展循環農業,不僅提高了養殖場的生物安全,也改善了周邊生態環境。2015年省、市環保部門實地現場查看,對排放物進行檢測,所有指標均達到驗收標準。2016年被評為市級標準化示范場,同時得到了群眾的高度認可。
帶動村里老百姓增收,建設美麗鄉村,是熊新元返鄉辦農場的初衷。目前與他簽訂流轉土地合同的農戶共有55戶,優先流轉貧困戶土地,租金為350元每畝,每3年遞增10%。同時村集本土地流轉管理協調費每年每畝100元,保障村級收益。在吸納就業方面,農場優先解決村農民到農場務工,20多名貧困村民在家門口就有打工收入,還提供零工崗位1000余個,每年支付務工工資就達100余萬元。
如今,禾牧家庭農場主導的黑斑蛙養殖基地已經成為迎春村的主導產業,帶動村集體收入達5.5萬元。除此之外,熊新元還出資80多萬元幫助修建村基礎設施,硬化道路、修建河道、建設農民文化娛樂廣場等,改善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改善了村容村貌。至2016年底,迎春村就完成了整村精準脫貧出列,全村44戶貧困戶,103人貧困人口脫貧銷號,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800元。
新時代新作為新氣象。作為新時代的創業者,熊新元表示將緊跟黨走,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扛大梁,舉大旗,致富不忘農民,崛起不忘社會。下一步,他計劃在技術和市場成熟的情況下,無償提供種苗、技術幫扶或采取合作的方式,幫助有意愿的貧困戶發展竹柳種植與黑斑蛙養殖,從根本上幫更多父老鄉親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