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廢品,小到手機、玻璃、電池,大到包括電腦、冰箱、電視機等電子產品,這些東西報廢后,不少人選擇丟棄或者賣掉。日積月累,這些廢棄物就堆積成山,逐漸包圍城市,成為讓人們厭惡的城市垃圾。
20多年前,何志剛還是一個廢舊收購生意人,20多年后,他和伙伴們投資創辦的湖北和天下循環經濟產業園,將這些廢舊品進行二次加工,“綠色”回收,變廢為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新產業,為廢舊品插上了“綠色”發展的翅膀。
抱團發展的“廢舊回收”生意
在城市大街小巷,隨時可見三五成群的民工,他們推著自行車,拿著喇叭四處吆喝,忙碌地收購著廢品。
何志剛是孝昌縣花西鄉人,還在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輩們就一直在從事著回收廢品生意,而且這在孝昌,還遠遠不止他們一家人在干這行業,他整個村子里幾乎都在從事這個職業。
在孝昌縣花西鄉界河村和家官塘,干這一行當的就更多了,最早是走街竄巷收買的模式,從早上很早出門,到晚上很晚才回到家,隨走隨收。據何志剛介紹,收廢品最初主要為生計所迫,父輩們干這個活非常地辛苦,而且利潤也比較微薄,遇上形勢好時,忙活一天下來可能會賺上幾個錢,遇上市場形勢不好時,忙活幾天賠本都說不準。所以一年下來,靠廢舊回收生意,基本上也就是能勉強維持個全家人的溫飽。
辛辛苦苦的父輩們,靠著勤勞和智慧,幾乎跑遍全國各地。他從走街竄巷收買,到后來生意逐漸做大做強,后來聚集在一起,開辦了一個個店鋪和小廢品回收廠,最后均落戶于距孝感不遠的大城市武漢,抱團取暖,在武漢三環處的“宏威再生資源交易市場”扎下了根。
回歸創業開辟“循環經濟平臺”
談起武漢市華中宏威再生物資交易市場,也是昔日武漢比較有名氣的再生資源回收市場。前幾年,武漢市政府出于產業調整考慮,出臺了三環線以內不得經營廢舊品再生資源交易市場的政策,并鼓勵和引導宏威再生物資交易市場這些企業和商戶進行外遷。
武漢市華中宏威再生物資交易市場,有三分之二的商戶基本上都是孝昌人,大家一合計,覺得還是回家鄉孝感好,一是孝感距離武漢近,二是交通優勢比較便利,他們比較看重孝南區東山頭這個地方,因為東山頭武漢城區30公里,孝感城區20公里,緊鄰107國道、京珠高速、硚孝高速、武荊高速、漢十高速和漢孝城際鐵路,地理區位優越,招商環境優良。
當時適逢孝南區政府正在大力招商,在孝南區和東山頭地方兩級黨委政府強力招商政策感召下,大家經過商議,一致同意選址孝南東山頭落戶,在東山頭組建綠色循環經濟工業園。何志剛一幫人立馬招集原來“宏威再生資源交易市場”的老鄉們,最后全部回鄉創業,進駐他們成立的“湖北和天下循環經濟產業園”。
遠景可期的“綠色大產業”
“起初我們只是想為大家找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何志剛介紹:“但是與地方黨委政府溝通,還有行業人士洽談后,我們發現這個行業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收破爛’,而是打上新的時代烙印,具有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比如塑料處理,一般有10個環節:人工拆選、粉碎、風選、漂洗、清洗、脫水烘干、靜電分選、造粒、包裝入庫、產品出售。何志剛說:我們的再生塑料綜合利用項目,采用全自動擠出機生產線,將粒狀塑料在擠出機的料筒中完成加熱和加壓過程,熔體經過裝在擠出機機頭上的成型口模擠出,然后冷卻定型,制成管材或建材。他說:“大家都是廢物處理,我們技術更高,市場更廣,效益更好!
為實現由“收進來、賣出去”的簡單經營向“收進來、深加工”轉變,何志剛和他的合伙人們在東山頭投資啟動建設湖北和天下循環經濟園區,搭建企業發展平臺。
從2012年開始立項,2013年9月份一期建設初具規模,目前建有園區和門面620間,入住商戶400多戶,加工廠房、倉儲用地30000平方米,形成了成熟的商業服務配套一條街,里面銀行、電信、餐飲、休閑、娛樂等服務設施一應俱全。每年園區產業交易規模達50億元,再生資源交易量達100萬噸,為社會節約資源每年達500億元,同時也大大減少了工業廢品對社會的再次污染,每年為國家和地方增加稅收200多萬元,給周邊居民提供了1000多個再就業崗位,并且培養了400多家中小企業,拉動相關產業經濟發展,擴大了內需,每年增加第三產業的收入達2億元,園區居住及從業人口達3000多人,形成了一個新型的綜合型社區。
產業發展依托各個企業老板自已完整成熟的循環經濟回收渠道,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能有效健康、循環、持續發展下去。產業發展既符合國家政策,同時也為各企業今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且可持續發展下去,永無止靜。
園區功效:一是能形成產業集群,有效整合資源,綜合利用,有效遏制廢棄物資源再次污染,同時進行綜合環境治理和有效處理;二是為地方培植了稅源,增加了就業;三是拉動了內需;四是為國家資源更新再利用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何志剛總經理每年支持孝昌縣花西鄉界河村和家官塘新農村建設、孝老敬親、資助貧困學子、孤殘老人、以及貧困農戶數萬元。